Search


#丹在多倫多|《燈塔》(暫譯,The Lighthouse)

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#丹在多倫多|《燈塔》(暫譯,The Lighthouse)

看完這部《女巫》導演的新作,只覺得WTF,不知道自己看了什麼;筆記本中寫滿了"crazy",不管導演嗑了什麼都給我來一點。這是暗黑版的魏斯安德森、蠻荒孤島上的《鬼店》、一座古舊燈塔和兩個燈塔管理員的心魔驚悚故事。這就是今年的《母親!》,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藝術電影,儘管爛蕃茄高達 94%,可能連影評們也沒幾個知道它到底在演什麼鬼。但,這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。

其實基本故事的架構很簡單,就是兩名燈塔管理員被孤立在一座小島上,逐漸走火入魔的故事。資深的老鳥管理員由《歡迎光臨奇幻城堡》#威廉達佛 飾演,《失速夜狂奔》的 #羅伯派汀森 則飾演初來乍到的菜鳥助手。在島上兩人必須在極為惡劣的天候環境(暴風雨、濃霧、狂浪、寒風)跟有限的資源之下,相依為命、互相輪班守護燈塔。然而,在這個彷彿時間不再前進的遺落世界中,兩人之間也逐漸產生各種猜忌和嫌隙,菜鳥主角越來越感到不安,好像某種惡勢力正在慢慢入侵,島上的黑暗祕密也逐漸一一揭露。

以視覺呈現來說,這部以 35 釐米膠卷拍攝的黑白電影,似乎立志要讓每一個畫面都可以被截成絕美的表框攝影作品。高對比的光影變化,以及粗糙顆粒感畫面,每一幕都美不勝收,甚至有些過於浮華。有趣的是,這部片的長寬比採幾乎 1:1 的方框設計,透過構圖營造出了一種近乎幽閉恐懼的強烈壓迫感,同時也透過被壓縮的水平空間,帶出了燈塔場景的垂直空間感。聲音設計也非常有存在感,透過包覆性、甚至有些侵擾性的大自然音響,讓人彷彿置身於小島上。配樂也極為巧妙地融入了霧角號(foghorn)的元素,賦予了整部片一種危機步步逼近的節奏感。

達佛跟派汀森的演出絕對是這部片的最主要亮點。達佛飾演一個粗俗骯髒、不斷放屁的大叔,又很喜歡不斷發表各種高談闊論和難懂的詩詞囈語。派汀森則比較內斂,但隨著劇情的推展,心中的不滿跟不屑一顧也逐漸顯露,導致最後心理完全崩潰,再也分不清真實與幻覺。兩人都是完全揚棄包袱地、完全放開自己在演,派汀森的表現甚至超越《失速夜狂奔》,完全是兩人演技大比拼,讓人看了直呼過癮。

導演特地去研究了 19 世紀英國老漁村的用語和腔調,跟現代英語已經有一大段落差。因此,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,大概僅能聽懂一半(有位國外影評甚至說他只聽得懂三成)。儘管整體製作層面和演員的表現是沒話講,但在未能聽懂大半對白的情形下,很難說這究竟是一部曠世鉅作,還是只是一部空有外表卻自溺而空洞的無病呻吟。但不管怎麼樣,這確實是一部難能可貴自成一格的創作,電影所建立的世界觀令人感到無比的絕望與淒涼,導演的膽識和執行力也讓人由衷敬佩。

對了,片中的海鷗們演得很好(導演說都是真的海鷗演員,不是特效),有恐鳥症的朋友請自行斟酌觀賞。

-

#燈塔 #TheLighthouse


Tags:

About author
哈囉大家好,歡迎來到【丹眼看電影】,我就是那個丹。 原本此專頁的英文名要取作 "Dan Cinema",沒想到臉書上有個遙遠的陌生人,姓氏就叫做 Dancinema ,也因此這個網址就被註冊掉了。轉念一想,改以法文的 "Dans le Cinéma" 為名,意思是「在電影院之中」,好像也蠻有意境的,而且法文就是潮。 近幾年網路上厲害的影評寫手們早就多到數不清了,但我不想走太文青的路線,我沒有太多電影基礎知識或文筆訓練,我只想用我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片的心得。另外就是仗著自己的一點語言能力優勢,以及宅宅的個性,每天都掛在國內外各大影視網站。與其自己獨享,不如將一些有趣的消息分享給大家。 我個人是比較專攻歐洲三大影展跟美國好萊塢的片,藝術片跟商業片都喜歡。至於國片、中國片、日韓片及東南亞等地區電影,我會努力攝取,但主力不會放在這邊。 總之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影迷影痴的舒適圈園地,邀請你一起加入。然後也希望不要三個月後這裡就雜草叢生。請大家多多指教,讓我們一起切磋討論、一起享受電影吧!
丹眼看電影,全心感受光影之美 電影評論|影壇消息|影展動態|獎季分析
View all posts